春风吹开的樱花实时股票配资平台
3月20日,时序进入传统春分节气。此时太阳直射赤道,此后的阳光一路向北,北半球一天热比一天。
何谓春分,按字面理解,就是将春季3个月90天均衡对半开,一分为二。这种对分,还体现在阴阳平衡与昼夜时长相等。据介绍,此日燕子归来、麦苗起身、百花争春。罗川大地春笋生长,油菜花浓,鼠曲草在田埂、坡地、路旁悄然绽放。藏在深山的鸳鸯羽色瑰丽,雌雄成对,欢快戏水。早先披纱羞涩而出现物、花、事3个灿烂征候,已全面萌动生发,春天正式宣告回归!
今年春分交接时间是下午五时。此时从窗外看,惊奇地发现,那轮金黄落日已从立春时挂在西南的铁幛山头,经一场春雨如焕新生,不经意中西移至四明山与天堂山间,将城西的天边染成炽烈橘红,余晖下的罗川灿烂而静谧!
四明余晖
展开剩余88%在这片余晖夕曛中,罗川城西有一处古民居群落嶷然不群,见称儁异。她环溪而筑,映带青山,格局完整,俗名李园坂。
对于地名的起始由来,县人多有疏离感,亲和中多少带点陌生。据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:李园坂,又名李园别业,原名质侯墩,为明代嘉靖年间罗源贡生林公养所修建。
明万历县志:林公养,字德孚,丰下里(中房镇河阳)人,明嘉靖间岁贡生,任河南桐柏县教谕。桐柏县位于南阳市,是中华盘古创世神话的发祥地。据《太平广记》记载:“禹理水,三至桐柏山”,可见其人文历史十分悠久深厚。任上,他严于治教,博学能文,擅易理四柱,辞采斐然,著《清廉训》,被耿介正直的抚台庞尚鹏称奇赞叹,称“有位者不可不知”。这应与受诸葛亮隐居南阳的故事熏陶有关,秉持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,以清廉本色作为自己从政为官之道。
南阳诸葛草庐
也许是乐天知命,与北宋名士林迥在岐阳构筑华屋异同的是,林公养致仕回乡后,似乎更想学陶渊明过着种豆南山下的田园诗意生活。据其所著知命论,“余年过六十,通古今之文,探事物之故,求至一之理,别似是之非,亦几有四十年矣。”他说,义之所在,即“命”之所在;身之所至,即“命”之所至。人若贪富贵而厌贫贱,趋安逸而避劳苦,非其“命”之正,为君子所深恶也。为此,他明得失,懂取舍,选择城西作为归养栖身,看重此处傍于官道,山环水绕、原野平畴的地势,有利于安身立言。站在李园坂遥岑伫望,果为风光别样,后依罗源四明山为嵯峨屏障,清罗源赋就有四明映日之美;左拥凤山三峰秀气相边,右接莲花、金钟、挂榜三山,奇峰拱列,绵延层叠,常谓“气之钟灵、屯而星集”,景物之胜,举在目前。
易语:山为仁,水主智。他相信,得山川淑气之萃者,必为蕃盛。
罗源城西水网密布,碧水环绕,处于其间的李园坂就是一处宜居之地。发端于巍巍四明山下的可溪,沿北麓经资寿坂段,叫永利渠,用于城西千亩良田灌溉,三山志载为北宋知县陈偁所修,称“民蒙其惠。”为纪念宋代的陈县令,后人在小西门前修建了永利渠碑、陈公亭。
旧时,为增加水量,将罗川之水自南庄潭分流至可溪,水流至小西门外的资寿寺(明嘉靖时改作戢武场),架资寿桥,出口分二道,一水依西城墙,于大西门处注入南溪,此水又称西城濠,是李园坂的坂头顶;另一水依凤山西北麓,流入城内,为罗源三川之北溪,至旧后张口即今之关桥,这是李园坂北端。明代在此设上水关,“高三丈,袤五寻”。万历七年后,修缮旧城墙时在此设小西门。旧时罗源湾潮水可抵关桥头,形成草桥夜市美景。北溪又于李园坂引一水穿入后张,时称蒋坑浿。
宋代罗源人在此开凿七星井之小西井,又称源头活水井。泉水来自凤山西麓、依傍文殊山,山泉汇聚,清洌甜美,用来汲水、酿酒、沏茶。据谢易师考证,现有水井厝,有谢家人家居住,古厝水井为道光年间丁亥1827年季春修造,井筒方形,深不过2米,碎石砌成,井栏为花岗石砌,井壁刻有“金鳌”二字。
如此格局,佳处天成。故明知县高相赞到:“罗之为邑,以水之秀而山因之矣。”以此形容李园坂,可谓天然贴切。当然,李园坂还有一个地利,就是坂头接上梅岭,古称“春色先梅岭”,可直通林公养家山--中房河阳。
二
可溪流水湍急,过资寿坂后,渐至平缓,遂冲刷出一片宽大的河床。经一番悠游邂逅,林公终于在溪流出口的二道分叉处疏浚垦筑,开辟出一畦果蔬种植“旷圃”大园地。
也许真的在经营方面颇有手段,他一改书生意气,回归农夫本色,象一位农场主、园艺师,挥着汗水,沉浸田间劳作,躬亲遍植桑、柘、梨、粟、桔、柚、橙、柑等,果树间“交加互映,成为深丛。”接着,在这些果树的疏落处辟茶阪、架豆棚,高低插穿,俨然当代林下经济模式。在他一番努力下,仿佛阳春有脚,果园一派生机盎然,“四时美景毕备,诚邑中一洞天也”,成为风景胜地,正应那句“陌上花开,可缓缓归矣。”
凤幼的别样菜园
如果仅满足于园艺之乐,李园坂可能寂寂于无声。此时林公遇到了人生中另一个知己:时任罗源知县萧蔚。
萧令,字质菴,广西马平举人,于隆庆四年(1570)来罗任职。在广西家乡,其与兄萧藩、萧兹以文学名,人称“马平三凤”。今圣水寺栖云洞里还有他题刻“发秀流香”四字篆书。明万历县志对他评价极高,赞他任上扫除强梗,广纳善言,鼎新学宫,极具从政智慧,“罗人德之,祀于黉宫之后”。道光县志附侯官人王应钟一篇碑记,颂扬他体恤民情,均役平赋,善于听讼断狱,裁抑冗滥。针对明成化以来罗川学宫敝陋、科举不昌,他带头捐出俸䘵,倡导市民出资鸠工庀材,鼎新重修,不久尤光被进士登第,振奋人心。王应钟在碑记末尾写到:侯尝以“令食其䘵,不当复取下,艺蔬自给。”对于百姓馈送供应,一切谢绝。
由于萧蔚十分重视乡贤耆宿,“翼进善良,讲画利害”,得知林公从任上退休回乡,二人相见,从文学谈到易学,从天道谈到命理,互相欣赏,结为知交。当他欣然来到李园,看到眼前一片锦绣,天然意趣,勃发出热烈生命气息,不禁喜形于色。
罗川之北溪茶舍
美中不足的是,李园临北溪一侧驳岸未修,平日壅塞,每当雨势汹汹,为之泛滥。为此,萧令慨然出资,帮助林公采砖甃砌,修筑岸坂,其“高可丈许,势随迳曲”,夯土加固,俨然如一大墩。所谓墩,《说文》释为“平地有堆”。李白就有“冶城访古迹,犹有谢安墩”之诗。
为不负萧侯美意,林公就带领家族子弟在此建屋落户,著书立言,与“元斋诸君子”吟诗唱赋,尽曲水流觞之欢。所往来的朋友,皆“衣冠容与”,悠闲自得,并“暇时锄蔬、种苎以自乐”。晚年的林公就在这里完成述作河阳文集。这与陶渊明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”境况截然不同,李园坂之盛名由此传开,大放异彩。
为感谢萧蔚知县,林公就用萧令姓名中的表字,在李园门前勒石“镌曰质侯墩,以铭厥惠。”
一次,林公忧心忡忡地说:“萧公,罗源枕山襟海,地处交通要冲,林麓间既虞有啸聚,而洋洋巨壑,奸宄出没不常,历代都有兵警之串。宜固城垣,修战备,操士兵。”萧令深知此乃远虑之策,于是采纳意见,极力武备之事。
三
目前虽然还未发现林公留下诗词作品,但在方志中有关他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。康熙县志收录了他的知命论,道光县志记载了李园别业、质侯墩取名故事。但在明典史一章中,看到他所书《徐尉全城记》,很容易将故事的另一位主人翁典史徐尉误断为县令徐蔚。
《徐尉全城记》:徐尉,名洲,太平当涂人(安徽当涂县),嘉靖戊戌(1538年)莅罗任典史官,掌管缉捕、监狱。第二年腊月,邻县宁德盗贼烽起,聚集二百多人,一路烧杀抢劫,到罗源边界。由于久无练兵,又逢知县谢晏下乡,往河洋办事,百姓看到盗贼快要来到西城墙下,不敢持械反击,挈妻带子,纷纷逃东,无法阻禁。到了二十四日,正是传统小年,形势更加危急,典史徐尉感叹到:“吾食禄于此,去,谁与守乎?吾宁死,妻子可使还故乡。”于是挺身而出,毅然登上西门城,带领官兵“执弓巡城”,并对百姓说:“有我徐尉在,你们同我并力厮守!”
城中百姓闻言,都激昂振奋,愿为马首是瞻,听从行动指挥。贼兵迫至城下,徐尉站在城头,神态自若,厉声指责到:“你们真的都不怕死吗?我在此守城,有神灵保佑。若能知趣退去,保你们一命!”他命兵民用黑泥涂在箭镞上,举弓将射。贼匪以为是药箭,害怕被射中,就说给三百金就退走。徐尉凛然斥到:“吾岂贪官乎?何钱足以饱汝欲!”贼匪发誓要斩关入城,可连攻三次,都被弓箭手射退。到了中午,贼匪无计可施,就流窜到起步潮格,无恶不作,极涂毒生灵之事。徐尉指挥守城士兵追到白鹤岭,虏获一人,在得胜回来途中,告戒各关保的守兵:“这些贼匪还会回来,你们要预修戎备等待。”
白鹤岭,照片来自网络
果然贼心不甘,于次年(1540)五月十八日,再犯罗源地界。因有徐尉率兵防御,无可奈何,就窜入连江,杀人放火攻陷县城。徐尉想在贼匪回来路上给予痛击,可送信人为贼兵所得,泄漏了伏击信息。贼匪惊骇,就从小路绕过罗源,直抵古田。徐尉早得到消息,一路追击到菰洋坂,斩首七人。次日再三战三胜,贼匪被打得鼠窜狼奔,匪首求饶喊到:“徐爷,吾今永不敢犯罗源界矣!”从此实时股票配资平台,徐尉威名大震,“百姓无不怀德,寇畏之如虎”,被罗源人称作保境安民不倒“长城”。
正因为有此一段惊心动魄的守城御敌经历,林公心有余悸,继而例举了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修城加固,抵御倭寇例子,提醒徐蔚县令倭寇猖蹶,及早做好练兵备战,得到了萧蔚的赞同。道光县志载,万历二年(1574),萧令蔚经向郡守及布政司、按察司报告,对城墙四围“增堵堞、平地基、筑虎坑,移迎恩门当岐阳孔道,规制倍峻于前。”同时加强城防操练,以备不虞。后倭寇进犯鉴江,得知罗源城防备有加,不敢逼近。这也是林公懂得预见呀!
四
李园坂兴自明代,后渐至荒废。
据谢易师视频号介绍,清初,重上里洋柄李氏到此购置祖产,先后迁入,形成早期李氏民居群落,正可谓“实至名归”了。
康熙时,为平定福州耿靖忠之乱,朝廷驻兵于此,称旗下路,即凤山小学西门口路段。加上游击衙门在此建养马房舍,形成马房弄,由是人稠物穰,日呈繁荣景象。到清末,洋柄李氏寿房为躲避土匪抢劫,再次搬迁县城西门,其所添置的祖业即今之李氏祖厝。
进入民国时期,因紧邻十字街交通枢纽,先后建有长乐会馆、长乐陈姓三落直透大厝,吴航人在此开办染布坊,俗称染布店,名声著誉。罗源游、程、陈、郑等多姓氏家族在此经营酱园、染织、酿酒等,旺铺林立,尤以游家祖厝“秘书堂”三进大庭院为著,经营酱园、酒坊,规模宏大,成为罗源城西重要商业区。民国奇罗川女人程庄贞,在李园坂程厝里兴办第一家女子职业技术学校,曾得到烈士林可彝支持帮助,至今淑德流芳,清晖永驻。
解放初期,县茶厂设于此处,加工制作明前绿茶,后作凤小印刷厂。因办有医院护士宿舍,俗称美女屋,后为单位公产。为了兴办教育,又将石门厝(郑氏酱油厂)和一幢清代砖木建筑,分别改作凤山幼儿园、凤山托儿所,是谓春晖渐暖,杏坛飘香。
今天,李园坂仍聚集着知县故居、游氏三落厝、潘厝宗祠、程厝祠堂等大量明清以来修建的古民居,是罗川明清古民居最完整的集中区。随着城区东移,往事胜景逐步淡出视野。
从此,李园别业成为时光长河中的一圈涟漪,闪耀过后归于平静。但四明山下,北溪之水映日长天,曲水流觞处,李园长歌回响,那是罗川人的星穹之声,春启新章,春色和鸣!
发布于:福建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正规配资排名_证券配资风险_免息配资公司观点